時間完全是感知者的一種暫時概念。特定時限對某人顯得漫長,可對另一人卻短暫。為了理解哪一個是正確的,我們就需要鐘錶、日曆這樣的時間來源。沒有這些來源,我們不可能對時間作出正確的判斷。
我們上面的敍述表明,現實中並不存在"三維空間",那完全是憑知覺產生的偏見,並把一個人的整個生命引向"無限"。與之相反的主張,將是喪失理性和科學事實的迷信;因為,並沒有三維物質世界存在的有效證據。
這個事實駁斥以進化論為基礎的唯物主義哲學的主要假設:物質的絕對與永久的假設。唯物主義哲學立足的第二種假設,就是時間的絕對與永久的迷信。這與第一種假設一樣的迷信。
我們所說的時空知覺,實際上是在同一時刻,與另一時刻作比較的方法。我們可以通過例子來解釋。例如,當一個人敲打一個物體時,他會聽到一種特別的聲音。當他在五分鐘後,敲打同一物體時,聽到的卻是另一種聲音。這個人的知覺在第一種聲音和第二種聲音之間有一段間隔,並把這段間隔叫做"時間"。然而,當聽到第二種聲音時,他聽到的第一種聲音,只是大腦裏的一個想像;那僅僅是他記憶中的一點資訊。這個人通過比較記憶生活中的時刻,形成了時間的知覺。如果沒有這種比較,也就不可能有時空知覺。
同樣,有人看見某人從門裏進入房間,並坐在房子中間的安樂椅裏時,他就做了一種比較。當這個人坐在椅子裏時,他打開門、走進房間、朝椅子走去的圖像,是在大腦裏彙集的點滴資訊。當他把坐在椅子裏的人與自己得到的這些資訊比較時,時間上的感覺便發生了。
總之,時間的產生,是儲存在大腦裏的一些幻象比較的結果。如果人類沒有記憶,那麽,其大腦將不會做出這樣的解釋;因此,時間的知覺永遠不會形成。有人說他已經30歲了,只是因為他已經在大腦裏積累了與30年相關的資訊。如果他的記憶不復存在,就想不到這些早先時間的存在,並只能經歷單一的生活"瞬間"。
讓我們通過引述有關科學家和學者的解釋,來努力闡釋永恆這一主題。諾貝爾獎獲得者、著名遺傳學教授、思想家弗蘭喬斯•雅各(Francois Jacob),在他的《可能與實際》一書中,解釋有關時間倒流的現象:
"倒放的電影,使我們得以想像時間向後流逝的一個世界。牛奶自己從咖啡中分出來,並跳出杯子、進入奶鍋的世界;一束光線從牆上發出,並彙集到一個陷阱(重力中心),而不是從光源射出的世界;在無數水珠驚人的合作下,石頭才有可能跳出水面,斜著跳進某人手掌中的世界。然而,在可以逆轉時間的世界裏,我們大腦的進程、記憶彙集資訊的方式,同樣具有逆轉的功能。同樣的情形適合過去與將來,而世界將以目前的樣子一樣,精確地呈現在我們面前。"215
由於我們的大腦習慣於事件的特定順序,因此,世界不能象上述一樣地操作,而且我們假設時間總是向前流動。但是,這是在大腦裏得出的一個決定,因此完全是相對的。實際上,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時間怎樣流動,甚至不知道它是否流動。這表明時間不是一個絕對的事實,而只是某種知覺。
時間的相對論,也是二十世紀最主要的物理學家阿爾伯特•愛因斯坦所驗證的事實。林肯•巴尼特在他的《宇宙與愛因斯坦博士》一書中寫道:
時間完全是感知者的一種暫時概念。特定時限對某人顯得漫長,可對另一人卻短暫。為了理解哪一個是正確的,我們就需要鐘錶、日曆這樣的時間來源。沒有這些來源,我們不可能對時間作出正確的判斷。
"與絕對空間一起,愛因斯坦放棄了絕對時間的概念——穩定、恒久、無情、普遍的時間流逝,從無限的過去流向無限的未來。至於《相對論》難懂的說法,源自人們對時間知覺勉強地承認,就像顏色的知覺也是一種知覺一樣。就如空間是具體目標的可能順序一樣,時間也是事件的可能順序。對時間主觀性的最好解釋,來自愛因斯坦自己的話:'個體的經驗向我們展示了一系列事件的安排;我們記憶中一系列單純的事件,根據'更早'和'更晚'的標準排序。因此,個體的確存在著自我時間或主觀時間。這種時間本身是不可測量的。我可以把數字與事件聯繫起來,這樣,較大的數字,與遲於早些時候的事件相聯。"216
在巴尼特的書中,他引用了愛因斯坦的話:"空間和時間是直覺的形式,它們不能更多地離開意識,就如我們的顏色、形狀或大小的概念。"根據"廣義相對論":"除我們測量的事件順序外,時間沒有獨立的存在。"217
既然時間是由知覺組成的,那它完全依賴於感知者,因而是相對的。
時間流動的速度,不同於我們測量它時所使用的參照;因為,人體內沒有確切指示時間流速的自然鍾。林肯•巴尼特寫道:"正像如果沒有分辨顏色的眼睛,就不存在什麽顏色;如果沒有事件發生的標記,也就沒有瞬間、小時或一天了。"218
時間的相對性在夢裏清楚地經歷著。雖然我們在夢中看到的事物,好象持續了數小時,但實際上那只是幾分鐘甚至幾秒鐘的事。
讓我們用一個例子來進一步驗證這個主題。假定我們被關進一間特別設計的單窗房間裏,並在那裏呆了一段時間。房間裏有一臺鐘,它能讓我們看到在房間裏度過的時間。同時,我們從房間的窗戶裏看到,太陽以特定的間隔起落。幾天後,我們在房間裏度過多少時間,其答案在於從時鐘獲得的資訊和估算太陽起落的次數。例如,我們估計在房間裏已經度過了三天。然而,如果把我們關進房間的那個人,來到我們身邊,並告訴我們在房間裏只度過兩天;而我們從窗子裏看見的太陽是假的,房間裏的時鐘也走得特別慢似的。於是,我們的估算就毫無意義了。
這個例子證實,我們對時間估計的資訊,基於相對的參數。時間的相對性,也是科學方法證明的科學事實。愛因斯坦的"廣義相對論"主張,時間隨物體的速度和重心距離的變化而變化。當速度加快時,時間就縮短、壓縮、放慢,似乎來到一個"停止"點上。
讓我們用愛因斯坦提出的例子來解釋這個現象。想像一下,有一對雙胞胎,其中一人留在地球上,另一個幾乎以光速在太空遨遊。當遨遊者回來時,他看見兄弟的年歲比自己大了。其原因是,以光速在太空遨遊的兄弟的時間,流逝較慢。同樣的例子,適合在太空旅行的父親和留在地球上的兒子:如果爸爸出發時27歲,兒子3歲的話,當父親30年(地球時間)後回到地球時,兒子將是33歲,而他的父親卻只有30歲。"219
應該指出,時間的相對性,不是由時鐘的快慢或春天的姍姍來遲引起的。它是整個物質系統分別運行期間的結果;該系統一直深入到次原子粒子中。換言之,時間的縮短不像一個人經歷的慢動作畫面。在時間被縮短的環境中,人的心跳、細胞複製、大腦作用等等,都比地球上緩慢而動的人的運行要慢。人們繼續他們的日常活動,卻根本注意不到時間的縮短。的確,直到做出比較時,時間的縮短才變得明顯了。
從現代科學發現得出的結論是,時間並非唯物主義者所認為的絕對事實,而是相對的知覺。更有趣的是,直到二十世紀的科學,才發現的這個事實,1400多年前的《古蘭經》卻告訴了人類。《古蘭經》中有關於時間相對性的各種描述。
我們在《古蘭經》的許多章節中,看到被科學證明的事實:時間是由事件、處所和環境決定的心理知覺。例如,一個人的整個生命在《古蘭經》啟示中是非常短暫的:
"在那時,他將召喚你們,而你們將以頌詞答應他。你們將猜想自己在墳墓裏只逗留一會兒。"(17:52)
"在他集合他們的那日,他們仿佛只在白晝逗留過一會兒,他們互相認識,把與真主相會之說稱為謊言的人,確已虧折了,他們不是遵循正道的。"(10:45)
有些《古蘭》經文指出,人們對時間的知覺不盡相同,而且有時人們覺得很短的時間似乎很長。人類在末日審判期間的對話,是一個很好的例子:
"主說:'你們在大地上逗留了幾年?'他們說:'我們逗留了一天,或者不足一天;請你問問能計算年月的(天使)吧'。他說:'你們只逗留了很少的年月,假若你們知道'。"(《古蘭經》23:112-114)
一些別的經文指出,時間在不同的環境裏有不同的流動速度:
"他們要求你早日昭示刑罰。真主絕不爽約。在你的主那裏的一日,恰如你們所數的一千年。"(《古蘭經》23:47)
"眾天神和精神在一日之內升到他那裏。那一日的長度是五萬年。" (《古蘭經》70:4)
這些經文清楚地說明時間的相對性。20世紀的科學發現的這個事實,《古蘭經》早在1400年前,就已經告知人類;這顯然是圍繞整個時間和空間的真主的啟示。
《古蘭經》的很多章節揭示,時間是知覺。這在《古蘭經》的故事中尤其明顯。例如,真主讓一個有信仰的群體,在山洞裏沉睡了三百多年;當他們醒來時,還以為自己在那裏只呆了一會兒,無法計算究竟睡了多久:
"我就使他們在山洞裏幾年不能聽聞。後來我使他們蘇醒,以便我知道兩派中的哪一派更能計算他們所停留的時間。"(《古蘭經》18:11-12)
"我如此使他們覺醒,以便他們互相詢問,其中有一個人說:'你們逗留了多久?'他們說:'我們逗留了一天,或不到一天。'他們說;'你們的主最清楚你們逗留的時間。你們自己派一個人,帶著你們的這些銀幣到城裏去,看看誰家的食品最清潔,叫他買點食品給你們,要叫他很謹慎,不要使任何人知道你們。"(《古蘭經》18:19)
下面的經文也是說明時間屬於心理知覺的證據:
"難道你沒看見那個人嗎?他經過一個荒涼的頹廢的城市,他說:'真主怎樣使這個已死的城市復活呢?'故真主使他在死亡的狀態下逗留了一百年,然後使他復活。他說:'你逗留了多久?'他說:'我逗留了一日,或不到一日。'他說:'不然,你已逗留了一百年。你看你的飲食,沒有腐敗。你看你的驢子。我要以你為世人的跡象。你看這些骸骨,我怎樣配合他,怎樣以肉套在它的上面。'當他明白這件事的時候,他說:'我知道真主對於萬事是全能的'。"(《古蘭經》2:259)
上述經文清楚地強調,創造時間的真主不受時間的約束。而人類則受真主規定的時間的約束。如經中所述,人類甚至無法知道自己睡了多久。在這樣的狀態下,斷定時間是絕對的——正如唯物主義以扭曲的心態所作的那樣,將是非常不近情理的。
時間的相對性澄清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。相對性是如此地易變,以致對我們持續了幾十億年的時期,在另一個尺度上不過才一秒種。而且,從世界開始到結束的漫長歲月,也許還不到一秒鐘,而是另一尺度的瞬間。這正是命運概念的本質——大多數人、尤其是唯物主義者不大理解的概念;唯物主義更是完全否認這一點。命運是真主關於過去或未來所有事件的完美知識。大多數人疑問,真主怎能知道尚未經歷的事件,而且這使他們不能理解命運的真實性。然而,"尚未經歷的事件"並不只是對我們而言的。真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,因為正是他自己創建它們的。所以,過去、將來和現在,對真主都是一樣的;因為對真主而言,一切已經發生並完成了。
林肯•巴尼特在《宇宙與愛因斯坦博士》裏解釋,"廣義相對論"如何與這個事實連在一起。根據巴尼特的觀點,宇宙只能"圍繞在宇宙智慧組成的整個權威之中"。220 巴尼特稱為"宇宙智慧"的意願,是真主統轄宇宙的智慧和知識。就像我們不難從總體上看出某個統治者的開始、中間、結局以及其間的全部過程一樣;而真主自始至終知道我們可以支配的時間。人們只能在屬於他們的時間到來時,才經歷那些事件,並見證真主已為他們造化的命運。
同樣重要的是,我們應注意在社會上流行的、對命運膚淺的歪曲性理解。這種對命運的歪曲行為,產生一種迷信:真主已經為每個人確定了一個"命運",但這些命運有時會被人們所改變。例如,面對一個從死亡線上過來的病人,有人會說"他戰勝了自己的命運"。然而,沒有人能夠改變其命運。死而復生的人之所以沒死,是因為他那時註定還不會死。那些人再次難逃自欺的命運,還說"我戰勝了我的命運",並堅持這樣的思想傾向。
命運是真主永恆的知識。因為,真主在瞬間知曉時間,支配整個時間和空間,一切事物都在命運中註定和完成。我們也從《古蘭經》中瞭解到,時間唯獨屬於真主:一些將來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,《古蘭經》把它們當作很久以前已經發生的事而敍述了。例如,人們最終在後世接受真主清算的經文,描述成很久以前已發生過的事件:
"號角一響,凡在天地間的,都要昏倒,除非真主所意欲的。然後,號角再響一次,他們就忽然站起來,東瞻西顧的。大地將因它的主的光明而亮;功過簿將陳列出來;眾先知和見證將被召來,他們將被秉公裁判而不受冤枉……不信道者,將一隊一隊地被趕入火獄……敬畏主者將一隊一隊地被邀入樂園……。"(《古蘭經》39:68-74)
與之有關的其他經文是:
"每個人都要到來,驅逐的天使和見證的天使,將與他同行。"——《古蘭經》50:21)
"天將破裂;在那日,天將成為脆弱的。"(69:16)
"他將因他們的堅忍而以樂園和絲綢報酬他們。他們在樂園中,靠在床上,不覺炎熱,也不覺嚴寒。"(76:12-13)
"火獄將為能見的人顯露出來的日子。"(79:36)
"今天,信仰者嘲笑不信教的人。"(83:34)
"罪犯們將看見火獄,必墮其中,無處逃避。"(18:53)
正如我們所見,我們死之後將要經歷的事件(以我們的觀點),在《古蘭經》中已被描述,並成為過去的事件。因為,真主不受我們所受的相對時間框架的制約。真主對這些事件具有永恆的意志:人們已經執行了這些事件,所有這些事件已經實施並結束了。每一事件不論大小,都在真主的知識之內,並記錄在天經中,下節《古蘭》經文說明這一點:
"無論你處理什麽事物,無論你誦讀《古蘭經》哪一章經文,無論你們做什麽工作,當你們著手的時候,我總是見證你們的。田地間微塵的事物,都不能逃避真主的鑒察,無論比微塵小還是比微塵大,都記載在一本明顯的天經中。"(10:61)
本章討論的主題,即潛藏在物質、永恆、無限之中的真理,其實極為清楚了。就如前文所述,這決不是任何種類的哲學或思想方式,而是無法否認的顯然的真理。在這個主題上,除技術性的事實之外,理性與邏輯證據也承認,根本沒有其他的選擇:宇宙是由所有物質組成的、所有人類其中生活的幻象總和;它是知覺的彙集。
唯物主義者在理解這個問題時,處境很艱難。例如,如果我們回到唯物主義者波利特茲爾的公共車的例子:雖然波利特茲爾在技術上知道,他不能脫離知覺,但在特定情況下承認了這一點。即,波利特茲爾認為,直到公共車碰撞時,事件才會在大腦裏發生;但公共車的碰撞一發生,事件離開大腦,並獲得物質性的現實。這裏的邏輯缺陷非常明顯:波利特茲爾犯了唯物主義哲學家詹森所犯的同樣錯誤:"我碰上石頭,我的腳疼了,因此疼痛存在",而且他不能理解,在公共車的撞擊下引起的疼痛實際上也是知覺。
唯物主義者不能理解這個主題的潛意識中的原因是,他們害怕理解它時,將要面對的事實。林肯•巴尼特指出,一些唯物主義科學家已"認識"了這個主題:
"當哲學家把所有的客觀現實,縮小到知覺的影子世界時,科學家們已經意識到人的知覺驚人的局限性。"221
物質和時間是知覺的事實,在唯物主義者中引起巨大的恐懼;因為,物質和時間是支持他們關於絕對存在的僅有的概念。在某種意義上,他們把它們作為崇拜的偶像;因為,他們認為自己是由物質和時間(通過進化方式)創造的。
當他們感覺到自己生活的宇宙、世界、自己的身體、別人以及受其想法影響的唯物主義哲學家,一句話,這一切都是知覺時,他們就被恐懼所壓倒。他們依賴、信奉、求助的一切突然無影無蹤了。他們感到絕望,並將在末日,像經文描述的那樣經歷審判:"在那日,他們將向真主表示屈服,而他們所捏造者將回避他們。"(《古蘭》16:87)
從那時起,唯物主義者努力使自己確信物質的真實,為達到這個目的而虛構"證據",並急得捶牆、踢石頭、大喊大叫,但永遠不能從這一現實中解脫出來。
正像他們想要從頭腦中刪除這個現實一樣,他們想讓其他人也放棄它。他們同時意識到,如果人們普遍知道物質的真正本質,他們粗糙的哲學和無知的世界觀,就會大白於天下,也失去其觀點賴以存在的土壤。這就是他們害怕我們在此所述事實的原因。
真主陳述這些不信教者的恐懼,將在後世變得更厲害。在審判日,他們的結局是:
"在那日,我把他們全體集合起來,然後,我對以物配主的人說:'以前你們所妄稱為我的夥伴的,如今在哪里呢?'"(《古蘭經》6:22)
那以後,不信教者將見證,他們認為的真正存在,並描繪成真主之夥伴的財產、子女和親信,都將離開他們並消失殆盡。真主在經中告知我們這個事實:"你看看他們怎樣抵賴。他們以前偽造的(夥伴)已回避他們了。" (《古蘭經》6:24)
物質和時間是知覺的事實,使唯物主義者驚恐萬狀時,真正的信士卻掌握了這個事實。當忠誠的人們認識到物質背後的秘密時,他們感到非常高興;因為,這個事實是所有問題的答案。這把鑰匙打開了全部的秘密。人們開始容易地理解以前很難理解的許多問題。
前面所說的關於死亡、樂園、地獄、後世及命運等主題可以理解了;一些重要的問題,如"真主在哪里?","在真主之前有什麽?","誰創造了真主?","墳墓裏的生活將持續多久?","天堂和地獄在哪里?","天堂和地獄目前存在嗎?"等等,可以容易地回答了。人們領會了真主以何種系統、從無到有地創造了整個宇宙。在這個秘密面前,至於"何時"、"在哪里"的問題則變得毫無意義了;因為,沒有可以留下的時間和空間。當人們理解空間的無限時,就會懂得天堂、地獄及世界其實在同一地方;如果理解了永恆,將會理解每一件事都在單一時刻發生:沒有可以等待的事物,時間沒有消失,因為一切已經發生並且完成了。
深入研究這個秘密時,世界就成了信士的天堂。使人痛苦的所有物質擔憂、焦慮和恐懼都消失了。人們悟到在整個宇宙中,有一位至高無上的統治者,悟到真主以他喜悅的方式,改變整個物質世界;於是,他們一起歸向了真主,他們全身心地服從真主了:"從各種束縛中解脫出來。"(《古蘭經》3:35)
領悟這個機密的同時,我們發現了《古蘭經》昭示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:"真主比他的命脈還要接近於他。"(50:16)眾所周知,我們的命脈在我們的體內。而對一個人來說,比自己的內臟更近的會是什麽呢?這種情形可以用無限的現實,輕鬆地加以解釋。本節經文也更好地理解這個秘密。
這是明白的真理。我們必須明確:除真主外,沒有任何援助者;除真主外,人類沒有別的供給者;除真主外,一無所有;他是唯一絕對的生命——他是人們尋求庇護、援助和回賜的唯一主宰。
無論我們轉向哪里,真主始終與我們同在!
215 François Jacob, Le Jeu des Possibles,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, 1982, p.111 ![]()
216 Lincoln Barnett, The Universe and Dr.Einstein, William Sloane Associate, New York, 1948, pp. 52-53 ![]()
217 Lincoln Barnett, The Universe and Dr.Einstein, William Sloane Associate, New York, 1948, p.17 ![]()
218 Lincoln Barnett, The Universe and Dr.Einstein, William Sloane Associate, New York, 1948, p.58. ![]()
219 Paul Strathern, The Big Idea: Einstein and Relativity, Arrow Books, 1997, p. 57 ![]()
220 Lincoln Barnett, The Universe and Dr.Einstein, William Sloane Associate, New York, 1948, p.84 ![]()
221 Lincoln Barnett, The Universe and Dr.Einstein, William Sloane Associate, New York, 1948, p.17-18 ![]()